从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(WAIC)归来,手头的数据显示,大约有50家Agent平台亮相,但真正声称“已经跑出模型、能赚钱了”的,仅有不到一半,大约二十来家。其余的,要么是主业顺带搞Agent当作概念,要么还在描绘未来的蓝图。这些玩家主要集中在企业服务、工业智能、金融科技、智能硬件以及个人提效工具等领域。
显而易见,除了具身智能仍处于“未来进行时”之外,今年WAIC的C位,基本被Agent牢牢占据了。
为什么Agent能火起来?因为它真的能落地
Agent之所以炙手可热,归根结底在于其“能落地”的特性。大模型发展到2025年,人们终于看清一个现实:仅仅会聊天,甚至将推理能力做到极致,也无济于事。
当我们与AI对话时,一问一答尚可。但一旦任务变得复杂,例如制作一份PPT,需要查询数据、确定结构、生成图表、调整格式,单一的对话框根本无法满足需求。更不用说在多轮对话后,AI往往会遗忘前面的内容。记忆短暂、上下文衔接不畅、执行能力弱,这更像是“金鱼脑”,而非能真正帮助工作的“员工”。
随着大模型上下文处理能力的增强,以及Anthropic推出MCP协议(Model Context Protocol),加上开源社区Agent架构的日益成熟,人们才意识到:AI不应被局限于聊天框中,它应该拥有自己的“办公桌”。这才催生了Cursor、Manus等爆款工具的出现,它们在自动编写代码、运行项目、管理流程方面展现出强大能力。
资本市场的嗅觉也异常敏锐。2024年下半年还在观望,2025年一开年,便直接进入“抢滩”阶段。数据显示:Cursor融资9亿美元,Manus获得7500万美元,OpenAI斥资30亿美元收购Windsurf。这不再是单纯的投资,而是直接的圈地行为。
创业者们也意识到:如果PPT里的Demo再不变成展台上的实物,机会就会稍纵即逝,谁还愿意只做个“周报生成器”?这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能干活、能省钱、能融入现有系统的“数字员工”的迫切需求。
因此,Agent恰好踩在了所有需求的交汇点上。它能够作为合格的“打工人”,处理报销流程,自动识别发票、自动校验合规性、自动推进审批流程,最终将结果推送给财务人员,只需轻点确认,原本三小时的工作量,三分钟即可完成,且无需承担五险一金,这才是真正的效率革命。
所以,Agent的火爆并非偶然,它是技术成熟、资本投入和客户真实需求的共同结果。在WAIC上,Agent成为焦点,也就在情理之中了。
今年的展会上,制造业推出了“产线巡检Agent”,实现7×24小时设备监控;银行上线了“信贷审核Agent”,3分钟生成风控报告;医院也引入了“医保合规Agent”,3秒钟审核一张病历,甚至能揪出错误的字眼。这些案例的本质,都在强调四个字:成本革命。以前需要三天盯一个流程,现在一个Agent就能全程跑完,你说它能不火吗?
火是好事,但为何有的能盈利,有的却亏损呢?盈利与亏损的“分界线”究竟在哪里?
揭秘Agent盈利与亏损的分界线:关键在于成本与客单价
经过对参展商数据的分析,发现ToB客户每年至少需要支付50万元,并且每收入100元,至少要赚取60元,即行业内所称的“年合同额”(ACV)和“毛利率 ≥ 60%”。未能达到这一标准的企业,要么在烧钱制作PPT,要么在亏本进行POC(概念验证)。
你可能会好奇,为何如此判断?因为Agent的成本远比你想象的要高昂。
交叉计算发现:一个7×24小时运行的产线巡检Agent,听起来是自动化,实则是个“吞金兽”。仅在云端运行模型、存储向量、进行监控,一年至少需要20万元。再配备两名算法工程师和一名交付经理,人力成本轻松超过80万元。
一年投入超过100万元,如果客户年费达不到100万元以上,根本无法回本。所以,ACV甚至达不到50万元的项目,到底为了什么?要么作为样板间,要么是赔本赚吆喝。
再看看其他场景:一个医疗合规Agent,要通过等保三级和医保审计,合规成本可能占到项目总额的30%;一个金融风控Agent,每天运行上千次推理,月均算力账单超过15万元。
如果客户一年只支付20万元,连电费都无法覆盖,更不用说交付、运维和迭代的成本。这些数据都可以通过AI进行交叉验证。
一个典型例子是黑湖小工单,作为轻量化生产管理工具,主要服务中小微工厂。其客单价约为1万元/年(相当于普通工人1个月的工资),覆盖了2.5万家工厂,毛利率达到65%~70%,目前已实现盈利。
其核心价值非常实际:工人通过手机报工,10分钟内同步进度;报废率从5%以上降至1%以下;计件工资自动核算,节省80%的统计时间,企业整体交付率从50%提升至90%。
因此,那些真正赚钱的企业,例如为车企提供智能座舱Agent的,单笔订单数百万起,深度绑定整车系统;工业领域则按检测量收费,运行越多,边际成本越低,规模效应上来后毛利也随之提升。
相反,那些仍在描绘通用Agent套件蓝图的企业,客单价两三万元,听起来热闹,但算完账后却可能欲哭无泪。功能虽然全面,但客户一旦使用就会发现:不贴合实际场景、无法融入现有系统、仍需人工介入,结果就是形同虚设。
因此,真正的分界点不在于技术有多么强大,而在于能否拿下大订单,能否深入客户系统,能否提升毛利率。跨过这条线,便是数字员工供应商;否则,只能是AI功能插件商。
Agent的赚钱之道:三种高阶商业模式解析
你可能会问,赚钱的Agent到底是如何收费的?通过对10家已盈利Agent厂商的合同结构分析,发现它们并非依靠“卖软件”赚钱,而是采用了三种高阶模式。
模式一:不卖Agent,卖“入口”
典型代表是为车企提供智能座舱Agent的企业。它们直接将Agent打包进整车操作系统,一辆车一个许可,每辆车抽取300到500元。听起来不多,但一年几百万辆车的销量,就是十几亿的量级。关键在于一旦嵌入系统,车企基本无法更换,维护成本低,收入稳定。这被称为“系统级绑定”,企业成为系统的一部分,比SaaS更深入,比插件更核心,一签就是五年,稳稳地享受红利。
模式二:效果分成
Agent帮助客户节省了多少,客户就分给Agent供应商多少。典型案例是银行反欺诈、保险理赔以及广告优化的Agent。它们采用零预付款,纯分成模式。由于银行数据高度敏感,具体分成比例虽然难以获取,但逻辑清晰:只要Agent成功阻止一笔坏账、节省一笔赔付、多促成一笔交易,供应商就能从节省或增量的部分中抽成。对客户而言,最吸引人的是这笔钱是“省出来的钱”,属于没有预算的采购,决策快,阻力小。当然,前提是供应商必须能真正见效,否则分成落空,口碑也会受损。
模式三:按资源单元销售
典型代表是“容犀Agent”。它们将语音识别、知识库、质检辅助等打包成一个“云坐席”,按照并发坐席数量收费。标准套餐每月500到2000元一个坐席,包含基础质检和知识库功能;高级功能如动态知识图谱、多模态分析则需额外付费。针对咨询量波动大的客户,例如电商大促期间,则按对话次数、质检任务量或API调用次数结算。对于证券、保险等强合规场景,还提供私有化部署,一次性部署费在20万到200万元之间,年维护费按15%到25%收取。本质上,它们是将AI当作“云人力”出租,客户节省一个真人客服,就愿意支付一份“AI工资”。
这三种模式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:客户到底节省了谁的钱?节省了工程师的钱,就按年订阅;节省了审批的钱,就按笔分成;节省了坐席的钱,就按并发销售工位。只要能清楚地计算出“省了多少”,客户就愿意将节省下来的钱分给供应商一半。Agent的商业模式,说到底,是一场“算账游戏”。
高价值领域Agent的护城河:系统集成、合规与场景深度融合
即便再能节省成本,如果无法融入客户系统,一切都将归零。尤其是在医疗、金融、汽车这些“现金奶牛”行业,流程严密,监管严格,试错成本极高。
那么,在高价值领域,Agent平台的护城河到底是什么?
在医疗行业,合规要求如同一座大山。医疗数据涉及患者隐私,必须严格遵守《网络安全法》和《健康医疗数据安全指南》等法规。例如,医保合规Agent需要通过等保三级认证,合规成本可能占到项目总额的30%。
但合规仅仅是入场券,数据本身并不构成壁垒。因为大厂和医院自己拥有数据,但缺乏“使用数据的能力”。真正困难的是:能否接入其ERP、HIS、TMS、CRM系统?能否在合规前提下,将数据“转化为动作”?
举例来说:蓝想数科的LANAI Agents通过数字孪生技术,实时监控急诊、手术和重症中心,显著提高了医疗效率。这就是场景落地的关键,将智能预问诊、医保审核、病历管理等每个环节都做到了深度嵌入。
金融行业则有所不同。数据是护城河,合规是生命线,而场景决定了客户是否买单。反欺诈Agent需要接入风控中台,调用第三方数据,触发拦截策略,还需生成监管所需的审计日志;量化交易Agent的算法响应速度,从毫秒级提升至微秒级,才能在市场波动中捕捉转瞬即逝的套利机会。合规毋庸置疑是底线,而场景则决定了客户是否愿意为你的产品掏钱。
汽车行业的场景最多,切入点也最多。数据是增长手段,合规是保障;智能座舱Agent需要实时响应语音指令,联动空调、导航、音乐,并且必须在车规级环境下7×24小时稳定运行。
因此,不要再说“我有数据就能做”了。真正的壁垒是这三堵墙:
- 有没有深入业务流程,做到“无感嵌入”?
- 能不能通过等保、通过审计、满足行业监管?
- 能不能对接老系统、跑通上下游、不拖累现有IT架构?
谁能率先打通数据、场景、合规、集成,谁就有机会嵌入客户业务中;进不去,就只能在外围销售插件,打零工。
Agent的未来:标准化、服务化与两种终局预测
我们必须认清一个现实:今天的Agent仍处于“手工作坊”阶段,每个行业、每家企业都在自行搭建、训练和运维,就像20世纪90年代搞信息化,每家公司都购买服务器、组建IT部门。
但趋势非常明确:Agent终将走向标准化、服务化和管道化。
届时,用户不再关心是哪家的模型、采用了何种架构,他们只会问一句:事情办成了吗?
虽然无法预测这一天何时到来,但假设在2027年,可能会出现两种终局。第一种是“底层垄断”:赢家通吃,只剩下“云+芯片”。
大型厂商将Agent打造成基础设施,用户调用一个API,背后是超大规模模型、专用AI芯片、全球算力网络;就像今天使用AWS或阿里云,没有人关心服务器的具体位置。国外已经初现端倪,亚马逊、谷歌、Meta等云厂商纷纷自研AI芯片和网络架构,旨在优化Agent的运行效率,巩固其在基础设施中的主导地位。
芯片企业也未曾停歇,英伟达、Tenstorrent等公司专注于Agent推理芯片,能效比提升5倍以上。在这种格局下,竞争将集中在两端:
- 云厂商:比拼算力调度、成本控制、工具链完整度
- 芯片厂商:比拼推理效率、能耗比、定制化能力
而中间层的独立Agent创业公司,将面临严重挤压,要么被收购,要么只能从事“皮肤层”定制,赚取微薄的辛苦钱;这就像电力时代,没有人再自己发电,都从国家电网购买电力,发电厂是谁?不再重要。用户只管插电、开机、干活。
另一种可能,“超级聚合商”将会崛起。
医疗、金融、制造等行业的流程千差万别,数据孤岛林立,监管规定各不相同;一个Agent不可能通吃所有场景。
因此,更可能的未来是出现一批“超级聚合商”,它们不训练大模型,也不制造芯片,而是专注于一件事:调度Agent,组装工作流,对接系统,并负责最终交付。
例如:如果你需要实现跨境贸易全流程自动化,它就会帮你组合:报关Agent(懂得海关编码)、外汇结算Agent(连接SWIFT)、物流追踪Agent(接入船公司API)、合规审查Agent(通过反洗钱规则)等,然后打包成一个“贸易中枢”,并按结果收费。
它不拥有每个Agent,但掌握调度权、集成权和客户入口权。就像今天的SAP或Salesforce,技术未必最强,但却占据了企业流程的核心位置。
这类公司可能从四类玩家中诞生:头部SaaS厂商(如用友、金蝶、Salesforce)、系统集成商(如IBM、神州数码)、行业平台型公司、以及大型企业数字化部门的外溢(如一些车企的智能座舱中台独立成为公司)。
因此,可以判断,到2027年不会是“云+芯片”的终极垄断,也不会有“全能Agent”一统江湖;真正的赢家,将是那些能将“碎片化智能”拼凑成“完整服务”的“超级连接者”。
从ToB视角来看,至少是这样。它们不生产电,但建设了电网;不生产水,但铺设了水管;它们不做Agent,但能让所有Agent协同工作,这才是下一波红利。